综合资讯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2025-09-2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,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课本,还有一套精心保养的击剑装备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从法国职业剑坛激流勇退,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梦想的中国击剑运动员。

从剑道到校园:一个不寻常的选择

2023年,当费若秋宣布退出法国职业击剑联赛时,体育界一片哗然,这位年仅25岁的佩剑选手刚刚获得全法锦标赛前三名,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上升期,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下一步选择: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与法律社会学双学位。

"许多人问我是否因为伤病或其他问题才离开剑道,"费若秋在哥大Butler图书馆的休息区接受专访时表示,"这只是我个人生涯规划的选择,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,更是思考的方式,我想在另一个领域测试这种思维方式的价值。"

巴黎之夜:转折点的到来

费若秋清晰记得那个改变他生涯方向的夜晚,2022年巴黎大奖赛结束后,他在塞纳河畔与一位哲学教授的偶然交谈,引发了对自身未来的重新思考。

"那位教授曾是剑桥大学的划艇队员,"费若秋回忆道,"他问我:'你知道为什么古代剑客都要学习哲学和艺术吗?因为剑道的最高境界不在技术,而在理解。'那句话点亮了我内心长期潜伏的火种。"

接下来的六个月,费若秋在训练之余开始了艰难的申请过程,凭借在法国运动员学术支持计划中获得的优异成绩和推荐信,他成功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跨洋过渡:从运动员到学生的挑战

转型从来不是轻松的过程,费若秋坦言,最初几个月他经历了"文化休克"。

"在职业体育界,一切都被结构化、量化,目标明确——就是赢得比赛,"他解释道,"而学术世界是开放性的,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,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最初让我不知所措。"

语言是另一个挑战,尽管费若秋能说流利的法语和英语,但学术英语的要求完全不同。"我第一次写论文时,教授批注说'这读起来像运动场上的指令,不像文学分析'。"他笑道。

费若秋将击剑训练中的纪律性应用到学习中,他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:早晨6点起床进行体能训练,上午上课,下午图书馆学习,晚上参加校园活动或继续研究,这种运动员式的自律很快带来了学术上的回报。

击剑与学术:意想不到的共鸣

令人惊讶的是,费若秋逐渐发现击剑训练与学术研究之间存在深刻共鸣。

"击剑中的'攻势'(attack)与学术中的'论点'(argument)惊人地相似,"他眼睛发亮地解释道,"都需要精准的时机、恰当的距离感和有效的执行,防守反击(counter-riposte)就像学术辩论中对反对观点的回应和转守为攻。"

这种独特视角让费若秋在课堂上脱颖而出,他的比较文学教授Dr. Elizabeth Morrison告诉记者:"费若秋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本解读方式,他能够将身体层面的直觉理解与抽象的理论分析相结合,这在我们讨论冲突叙事、身体政治等主题时尤为珍贵。"

校园生活中的平衡之道

尽管学业繁重,费若秋没有完全放弃击剑,他担任哥大击剑俱乐部的技术顾问,每周指导训练两次,在他的帮助下,该校击剑队去年首次进入常春藤联盟锦标赛前三名。

"教学相长确实如此,"费若秋说,"当我向别人解释技术细节时,自己也对这些动作有了更深的理解,这反过来帮助我理解学术概念——如何将复杂思想分解为可传授的部分。"

他的队友、政治学专业大三学生James Weller表示:"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巧,还有职业运动员的思维方式,他教会我们如何将训练中的挫折视为数据收集过程,而不是失败。"

文化桥梁:连接东西方的视角

作为中国出生、法国训练、美国求学的跨国经历者,费若秋自然成为了文化沟通的桥梁,他最近在校园组织了一场"东西方击剑文化与哲学"研讨会,吸引了来自体育系、哲学系和东亚系的师生参加。

"欧洲击剑强调精确与效率,源自决斗传统;日本剑道注重心性修炼;中国剑术则蕴含道家哲学,"费若秋在研讨会上阐述,"这些不同传统反映了文化差异,但在最高层面都指向自我认知与超越。"

这种跨文化视角也体现在他的学术选择上,比较文学与法律社会学的结合看似非常规,但对费若秋而言却自然合理。"法律如同击剑规则,定义了竞技的边界和方式;文学则像场上的即兴创造,在规则内开辟无限可能。"

未来规划:重返体坛的新角色

虽然现在全身心投入学术,费若秋并未切断与体育界的联系,他最近与国际击剑联合会合作,开发了一项针对年轻运动员的教育计划,帮助他们在体育训练的同时继续学业。

"许多年轻选手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:要么全力投入体育,要么完全放弃,"费若秋说,"但这不应该是零和游戏,我的个人经历证明,体育和学术可以相互促进。"

费若秋计划完成博士学位后重返体育界,但不是以运动员身份,而是以体育管理者和学者的双重角色。"我希望帮助构建更加完整的运动员发展体系,特别是在亚洲和欧美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方面。"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致年轻运动员的建议

对于正在考虑类似道路的年轻运动员,费若秋提出了务实建议:"确保你的学术兴趣是真实的,而不只是退役计划,第二,利用好运动员的特质——纪律性、抗压能力和目标导向,不要完全切断与体育的联系,找到两者之间的连接点。"

他特别强调:"我们常常低估体育训练培养的 transferable skills(可转移技能),每次比赛前的心理准备、失败后的调整、技术分析能力——这些在学术环境中同样宝贵。"
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背包准备前往训练馆,他仍然保持着职业运动员的身姿,步履轻盈而坚定,不同的是,现在他的背包里多了拉康和福柯的著作,与击剑面罩并肩而立。

"剑道与学术都是永恒的对话,"费若秋总结道,"一方面与对手,一方面与文本;一方面与自我,一方面与传统,本质上,都是在寻找理解世界和理解自我的方式。"

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哥特式建筑间,这位旅法剑客继续着他的跨界探索,证明追求卓越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。

搜索